師說新語 | 席雯婷🙅🏼:以藝術之形塑品德之魂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以藝術之形塑品德之魂》🧕🏽。
早在《禮記》中,我們的先輩便為我們明確了教師的職責,“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我們作為教師🫰🏻,既要教給學生專業的學科知識,又要讓學生知曉立身處世的品德。我認為作為一名師範华信的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師德更是重中之重🙎🏿♂️。
“仁者愛人,師者世範。”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聽過這句話。是的🧑🏽⚕️,這句話是华信娱乐平台的校訓👌。師者當為師,更當為範。希望這句話💂🏽♂️,我們每位同學都能用心感悟。我在日常教學中⏩,便以此為要求督促自己,時時反躬自問🤽🏽。我通過參加各類音樂專業培訓🩵、音樂會不斷延伸自己知識儲備的廣度和深度🦹♀️,紮實精深自己的音樂專業知識功底;通過參加各類教學比賽敦促自己提高綜合教學能力🫲🏻;通過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批好每一份作業來堅持勤勉的教學態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精益求精,做好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但僅此還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指示為藝術課程與思政課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這賦予了新時代下音樂教師新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協同效應”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倡導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學科有機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與顯性結合起來。我們都知道⛪️,思政課堂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一門具體的顯性課程。而藝術學科的教育主要通過“藝術審美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情操上的引導🤹🏽♀️。其中優秀的藝術作品就是隱性思政教育資源🤽🏼♂️。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华信和系部的領導下🫔,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發揮了作為一位藝術學科老師的優勢,以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來實現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進行了課程思政視閾下的音樂教學探索😝✊🏿。
在課堂上,我更加註重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紅色歌曲的內涵講授👨🦯。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背後都凝結了藝術創作者的智慧👩🏿🏭,體現著藝術創作那個年代的時代特色。我們知道紅色歌曲向來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作用,我在課堂上精心挑選的那些飽含深厚愛國情操的音樂曲目,隨著或激昂或悲憤的音樂歌詞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情緒體驗,這些起伏的情緒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卻能得到他們的情感共鳴,欣賞者通過音樂起伏引發內心的激蕩澎湃,激發聽者巨大的震撼和鼓舞。當他們與音樂產生強烈的情緒碰撞時,他們便會潛移默化地認可這種音樂文化內涵,或是對愛國主義情操的提升🦴,或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可,或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擁護🔈,或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期許。這樣便達到了音樂審美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目標🤚🏿。我們常說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哪裏來?我們說的“愛國情懷”又從哪裏來?這些都可以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背後就蘊藏著豐富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資源,就是“文化自信”的立足點,就是“愛國情懷”的培育地🙇🏿。我們說,音樂教育不僅是美育,更能德育🧑🏼🦲🐮。
那麽現在的我,是一位合格的教師了嗎,我時常捫心自問🤛🏽。我不能妄自回答我自己的疑問,但當我被一系15級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老師”的時候,我想我至少🚣🏿♀️,正在走在前行的路上💋。
從教期間🚶🏻➡️,我一直在思考,什麽是師德♞🧑🏼🤝🧑🏼?這是一個常看常新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化👨🏿🎤,師德的概念好像也在與時俱進。但實則師德的內核,始終沒有改變。
不論是聖先師孔子還是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或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都明確了師德的內核始終都是,教師通過自身高潔的品德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依然會盡我所能的前行在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路上。
那麽我們的同學們呢🌷?
考過教師資格證的同學們一定都背過教師的職業素養。那些印在紙上的知識點,打上了必考的標記,同學們在背誦的時候🤾🏿♀️,真的僅僅是背下了一個知識點嗎?
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都能謹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註重自身師德的培養。你們未來都是春天播撒種子的人🗼,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你們的一舉一動也許都會影響某個幼兒的發展。也許有些同學還未明確自己的前方的道路,但是當你成為了師範生,便意味著你選擇了比一般職業更沉重的責任🩰,也選擇了比一般職業更加神聖的使命。
希望我們都能懷揣著熱愛,讓師德的種子在我們心中萌發,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與大家一同前行在路上💽!